快速導覽
名詞定義:
- Google Analytics4以下簡稱GA4
- Universal Analytics以下簡稱UA
許多人對於GA4的使用者、工作階段、事件的來源/媒介搞不清楚,我們先來理解這三個名詞分別代表什麼意思。
提醒一下在GA4的工作階段(Sessions)定義與UA的工作階段(Sessions)略有不同,以一個web stream的情境下,以下介紹GA4與UA工作階段中斷的原則:
UA |
GA4 |
閒置超過30分鐘 |
閒置超過30分鐘 |
持續造訪網站超過午夜12點 |
|
來源/媒介變更 |
|
如上述表格可知,GA4未來的工作階段數可能比UA來得少,因為GA4工作階段中斷的原則更少了。
GA4的使用者、工作階段、事件範圍的來源媒介
事實上GA4的事件範圍的來源/媒介就相當於UA的來源/媒介,只是GA4多提供了使用者和工作階段的來源/媒介做為參考,但到底有甚麼用途?
橘色代表各來源/媒介會顯示的資訊
- 使用者來源/媒介:顯示訪客初次造訪的來源/媒介,意思是你可以觀察你的訪客第一次都透過什麼來源/媒介造訪你的網站。
GA4報表位置:報表→獲客→獲取新客
- 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:顯示訪客造訪網站工作階段開始時(session_start)的來源/媒介,意思是這次的工作階段是透過什麼來源/媒介造訪你的網站,有點像是這個來源/媒介做為一個敲門磚,開啟了一個新的工作階段,若在同一個工作階段期間不論有多少不同的來源/媒介,只要達成一個轉換事件,這個一開始的敲門磚自然功不可沒,是一個重要的維度。
GA4報表位置:報表→獲客→流量開發
- 來源/媒介:顯示在工作階段中「最後的來源/媒介」,由於GA4工作階段原則,來源/媒介改變不會造成工作階段中斷,因此在工作階段中可能存有多個不同的來源/媒介,而最後一個來源/媒介就相當於UA的來源/媒介,但要看這個來源/媒介需要透過「模式比較」或「轉換路徑」的報表來查看轉換成效。
GA4報表位置:廣告→「模式比較」或「轉換路徑」
特別注意:如果顯示(not set),代表事件範圍的來源媒介並未發生轉換事件,也就是非轉換事件的來源和媒介皆為「(not set)」。
情境舉例
下圖是client_id為0857的訪客旅程,並且已將purchase、subscription已列為轉換事件:
科普1:client_id是由GA4所提供的匿名訪客ID。
科普2:GA4轉換事件相當於UA的目標。
- 請問「使用者來源/媒介」為何?
Ans.
使用者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google/organic |
2 |
- 請問「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」為何?
Ans.
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google/organic |
1 |
facebook/cpc |
1 |
- 請問subscription轉換事件的「來源/媒介」為何?
Ans.
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: |
google/cpc |
1 |
同上一個0857旅程,請問根據0857訪客旅程,subscription轉換事件的「使用者來源/媒介」、「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」、「來源/媒介」分別是?
Ans.
使用者來源/媒介:
使用者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subscription轉換事件 |
google/organic |
2 |
1 |
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:
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subscription轉換事件 |
google/organic |
1 |
0 |
facebook/cpc |
1 |
1 |
來源/媒介:
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subscription轉換事件 |
google/organic |
1 |
0 |
google/cpc |
1 |
1 |
同上一個0857旅程,請問根據0857訪客旅程,purchase轉換事件的「使用者來源/媒介」、「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」、「來源/媒介」分別是?
Ans.
使用者來源/媒介:
使用者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purchase轉換事件 |
google/organic |
2 |
2 |
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:
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purchase轉換事件 |
google/organic |
1 |
1 |
facebook/cpc |
1 |
1 |
來源/媒介:
來源/媒介 |
工作階段數 |
purchase轉換事件 |
google/organic |
1 |
1 |
facebook/cpc |
1 |
1 |
總結
上述subscription、purchase情境去看不同的「使用者來源/媒介」、「工作階段來源/媒介」、「來源/媒介」,可以知道不同的來源/媒介搭配的轉換事件會有不同的數字,只要明白這個邏輯,GA4其實不難理解,以上是小弟的淺見,也歡迎交流哦。
以上若你已經了解使用者、工作階段、事件範圍的歸因邏輯,強烈建議您再閱讀這一篇文章[GA4] (direct) / (none) 直接流量歸因大解密